开云体育
中国创新药走上牌桌的十年开云APP下载
这是2010年前后,一批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的科学家开始回流到国内,所面临的现状。那时,在世界药品体系中,压根没有中国的影子。
彼时的药监局,积压了2万余件的药品申请,排队多年等审批的药企上百家。这意味着,中国人近10年都用不上新药。
直到10年前的那个夏天,“7·22”医药改革为始,挥刀斩向积弊,撕开了中国创新药的铁幕。当药审改革冲破灰色地带,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者被批量淘汰,低水平重复的仿制药泡沫被刺破,一条布满荆棘的创新之路才真正显现。
于是我们看到,10年间,中国创新药产业改天换地,超500种新药获批上市,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4382项首次人体试验,创造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更将CAR-T疗法、双抗ADC等前沿技术输出全球。
泡沫膨胀又破裂,企业崛起又坠落,如今盛宴重启,尽管暗礁犹存,改革者的功过也自有历史评说,但创新药的航船一旦启程,便再无回头之路。
10年于历史长廊不过一瞬,但只有置身事内的人们,才能理解这10年承载的分量和意义。
业内普遍将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视为创新药的起点。而美国创新药行业的起点,则是1976年基因泰克的成立。
从整个发展规律来说,中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国际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到一个特定时间阶段,而两者的整个方向和趋势是没有差异的。
如果要为这种颠覆找一个更具象的时刻,或许百济神州A股市值首次超越“一哥”恒瑞医药,更为合适。
2月21日下午15点,A股收盘,百济神州大涨8.21%,市值定格在3107亿元;恒瑞医药则上涨3.83%,市值停在3080亿元。
由此,也诞生了医药行业一个历史性时刻。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绝非简单的“新王登基”,而是中国创新药走上牌桌,让外界看到,中国产生Big Pharma的可能。
过去两年,百济神州凭泽布替尼(2024年突破20亿美元)和替雷利珠的国际化突破,实现营收与市值的双重跃升。而其2025年经营性利润转正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市场信心。
曾有投资人曾感慨,不是市场不宽容,而是恒瑞医药转型太慢了。老大哥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加速了。
所以我们看到,2024年以来,恒瑞医药正在加速改变,从引领Newco浪潮,到决定每个产品都愿意寻求合作,到赴港上市,再到全面拥抱DeepSeek。
2025年港股生物医药烈火烹油,恒瑞医药港股市值反超A股,再反超百济神州,它们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曾几何时,传统与创新的对立,仿制与原创的鸿沟,大多数人认为,传统药企已经掉队,无论企业大小,都难逃致命一问:一个做仿制药的怎么做得出创新药?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大药企的转型,比如恒瑞医药、翰森制药与中国生物制药等这些老牌劲旅,虽并非一帆风顺,但却顺理成章,因为他们有钱有人有资源。
在所有领域,很多时候别人觉得做不到的事情,真正下定决心去做,也不一定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因为创新药没有想当然,也没有不可能,更多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2018年4月,港交所18A新规生效的钟声响起,歌礼制药成为首个吃螃蟹者。此后三年间,超过6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涌向香港市场;次年科创板科开板,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彻底开启。
2018年-2021年,国内生物制药一级市场融资额近2000亿元,创新药企如雨后春笋。在那个时代,满地都是机会,大家都在忙着埋头搞钱,凭借几张PPT,也能拉来投资、IPO,走向巅峰。
鼎盛时期的行业盛况令人目眩:苏州金鸡湖畔的某场路演会上,一位科学家用几页PPT融到2亿元;上海张江的咖啡馆里,投资人争着给尚未开临床的候选药物估值。
2021年底,有近8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IPO排队中,其中有十余家原计划在12月上市,但几乎没人成功。要么降估值、要么推迟上市时间,这是某投行医疗组项目负责人给当时那些CEO们的建议。
没有赶上IPO末班车的药企,开始为生存发愁。即使是已上市药企的生存问题,也迫在眉睫,一些公司融到钱后,买地买楼、开工厂、上管线,账上现金可能都撑不过两年。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半年光景。谁能想到半年前,投资人为了拿到一些药企的基石份额,甚至还得向投行额外支付1%-2%的“茶水费”。
这让无数身在其中的人,感到黄粱一梦。随后的事情,大家想必印象深刻,创新药进入漫长下行通道,市场预期跌入冰点,大批中小药企生死一线:裁员、砍管线成常态,破产清算亦不鲜见,昔日明星企业亦难逃厄运。
没办法,残酷的周期洗礼中,总有人成为那个代价。就以mRNA为例,当海外mRNA企业休整一番,继续前行之际,国内企业却步履维艰,一批mRNA企业陷入“沉默”或“陨落”的结局。这与当初资本的热捧形成鲜明对比。
不止mRNA,所有创新技术的成熟与市场认可,不仅需要时间与深厚的技术积累,更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资本的追捧下,它们被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风口之后坠落,也就成为了行业回归理性后的必然结果。
泡沫并非全是坏事,而是中国创新药从无到有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个产物,能为需要资金持续支持的创新药产业提供资本动能。
尽管不同于AI产业轰轰烈烈的变革,以及全球瞩目的DeepSeek时刻,由于资本寒冬,生物医药领域的转变相对安静,但同样意义重大。以至于《经济学人》发文章:不止AI,中国药物也让世界惊叹。
以往,创新药几乎都出自欧美,中国药企在海外药企眼中,只是不值一提的跟随者。
在资本市场改革推出18A、科创板之前的那几年里,除了PD-1大战,最重磅的创新药事件,莫过于传奇生物在2017年ASCO年会上“一战成名”。
从西达基奥仑赛在全球市场的重磅亮相,到百济神州的me better药物泽布替尼成为首个国产10亿美元分子,再到康方生物的FIC药物AK 112头对头PK默沙东的K药,如今,中国创新药也凭实力坐上了牌桌,并让桌上的人重视,甚至紧张了起来。
在创新药领域,我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海外开始“抄中国作业”,特别是康方生物引领的PD-1/VEGF双抗浪潮。
比较起来,资本家的嗅觉更敏锐,去年11月份全球顶尖的医药VC机构Atlas对2024年的总结时,China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不仅是西方制药低成本、高质量的合作伙伴,更是正在成为全球专利药物创新的源泉。
2024年底,一位海外博主文章引发的话题——新药都将来自中国吗?谈论这一话题,似乎还过于遥远,但我们也要保持期待。毕竟,我们线%的FIC/BIC来自中国也不必太过意外。
都说十年一个周期。2015年7月至今,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恰恰反应了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启动—繁荣—萧条—复苏。
在经历长达4年坍塌式的萎靡不振之后,一场关于创新药企的价值重估正在轰轰烈烈地上演。整个产业也完成了从仿制到引领,从边缘迈向中心的蜕变。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研发能力的跃迁。
根据发布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统计,2015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4382项首次人体试验,年增长率达20%。其中,细胞疗法(28%)、小分子药物(19%)和单抗(9%)是主要的治疗领域。
与此同时,创新药获批数量激增。2024年,中国首次批准93种创新药,创十年新高,其中42%为国产创新药。
数量之外,质量更是大幅跃升。过去几年,国内已经开始诞生一些引领全球的创新技术。比如PD1/VEGF双抗、EGFR/HER3双抗ADC,都是中国企业率先开辟出细分赛道后,海外企业再跟进。
中国创新药质量在全球认可度持续提升,已经看到从me too到me better、BIC、FIC的升级趋势。
其次是商业逻辑的检验。一些产品获批较早、上市后放量较快、后续投入不高的公司,已经率先盈利;而布局版图更宏大的百济、信达等头部玩家,预计2025年-2027年也会集体进入扭亏转盈周期。
最后是出海找到新大陆。从2023年的ADC热潮到2024年的双抗热潮及NEWCO模式的演绎,再到2025年BD新高潮,截至5月份,跨国药企手中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超过40%来自中国企业。而在4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5%。
如果以2020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元年来看,BD浪潮不仅愈演愈烈,更是在短短5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这背后,是在各方积极参与下,国产创新生态从逐步建立到初步成熟。过去10年间,资本的进入、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起落浮沉相交织,最终才在今天,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上桌的机会。
这也正是颠覆性大创新的魅力和魔力所在,它从来都有不确定的偶然甚至运气,但也总是偶然背后有必然。
只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残酷性在于,所有的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胜利者竭尽全力登上山顶,但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
眼下,也只是一个新周期的开端。下个10年,牌桌上的中国创新药会走向长期主义的坦途,还是重陷大起大落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