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
开云APP下载DeepSeek的崛起: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写作把实现创作的自由与灵感交回给人类?
在世界大势大变之际,尤其在乙巳蛇年之初,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再度迎来一场轰动的革命。最近,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许多人纷纷体验这款AI写作工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功能。从几秒钟内写出一首动人诗歌,到一分钟内形成结构完整的学术论文,再到几分钟内成功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DeepSeek在人类创作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分享他们与DeepSeek的互动体验,纷纷赞叹其强大的响应速度和丰富的创作能力。其中,鲁迅的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的会长周令飞便是其中一位受到启发的用户,他通过特定的语料词“训练”DeepSeek,创作出与鲁迅相关的古体诗和现代诗,并为其中一首现代诗谱曲,意外获得变成民谣的效果,并被认为几乎达到了春晚的水准。
这个AI创作工具的逐渐流行,令许多人不禁思考:在这个数字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人类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将面临怎样的未来?为了探讨这一话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作家、诗人和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DeepSeek的影响。
周令飞在今年的除夕之夜,突发奇想让DeepSeek创作一首七律新年贺诗。希望AI能通过“野草”和“呐喊”等意象,呼应当今数字化时代的主题,与“守土拓荒”的使命相结合,而这一作品的最终效果让他感到惊喜。
接着,他又让DeepSeek以《火种与春天的契约》为题创作一首现代诗,在经过几次的训练和修正后,终于完成了。这让周令飞对AI的迅速学习能力感到不可思议,但他同时指出了目前AI创作的不足之处,如情感的缺乏和语言的机械化。尽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创作的力量,周仍然为AI的表现打了60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DeepSeek在信息收集和整合上表现相对出色,但仍倾向于基于事实层面的程式化写作,而无法深入复杂的情感层面。这也是目前AI创作作品的一大局限。
伴随着DeepSeek技术的推广,阅文集团宣布将其整合进旗下作家辅助产品“作家助手”,这一行动标志着网络文学创作的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林俊敏指出,AI的写作能力已经扩展到网文、剧本和广告文案等领域。然而,他也直言“AI写出来的网文不好看!”
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写作的效率,AI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触动读者的情感,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上仍显匮乏。尽管如此,DeepSeek的涌现可能会鼓励一些创作者在润色文章和寻找灵感方面依赖这种技术。
一些人因AI写作的高效而质疑人类写作是否会被全面取代。对此,彭玉平保持了一定的警惕,认为AI生成的内容较难替代人文学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他强调,AI生成的文学作品只是简单的词语组合,缺乏真实生活的感知。杨克则指出,文学创作源于个体生活的体验,单纯的AI创作近乎于公文写作,无法被称为真正的文学。
实际上,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精神表达,受限于数量和效率的工作会被AI所替代,但蕴藏于内心的创意与情感依然是不能被替代的。处于此时,反而应引导创作者深思“写作为了什么?”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该技术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尤其是作品的版权归属。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利用AI辅助创作的作品在2024年获得芥川奖,引发了业界对于作品版权归属的热议。创作者是否应享有作品的独立版权?AI是否应参与其中?这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标准和法律边界的全球讨论。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与精神追求将永远是文化创作的根本。因此,创作者们更需回归自身,关注那些AI无法复制的领域,并在每个细节上倾注情感与理解,展现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人类与AI在创作中应如何平衡与协作,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